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重大发现!“北宋理学宗师”张载墓前纪事碑重现天日

  • @重返20岁
楼主回复
  • 阅读:930
  • 回复:0
  • 发表于:2022/3/28 10:54:25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新密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找到了,找到了,就是它!就是它!”3月16日下午2时,在洧川镇镇党委书记李永瑞现场指挥下,挖掘机和人工协同作业。经过紧张施工,沉睡在洧川镇张庄村中马路下半个多世纪的 “北宋理学宗师”张载的墓前纪事碑终于出土。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墓前碑尊容

据张载三十二世后人张喜民介绍,张载墓前有墓碑、功德碑、纪事碑、经籍四筒古碑,上世纪50年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时,各地石碑要全拉到水库做基石,张氏族人偷偷将碑运回一块埋于地下。如今张载墓碑重现天日,对确定张载故里归属、关学文化源头以及张载宗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物证价值。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图为发掘出土的张载祖陵墓碑前纪事碑

谈及这段历史,县史志办负责人李建强感慨不已:“上世纪50年代,文物保护意识还没有现在这么强,当时甚至都还没有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之分,这块古碑的现身意义很大,对于研究地方历史和名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洧川镇正在申报全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及正在建设中的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也具有正面影响”。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张载墓前碑的岀土、张载祠修缮,体现张载故里--洧川人民崇仰北宋大儒、理学大家张载之精神,  更是一代宗儒的文化传承和思想精神传承。有利于传承乡土历史文化,培养乡村文化自信,激发爱乡爱国情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也会扩大洧川镇在全国的影响力,提升美誉度。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开封史志学会尉氏分会史志专家王广成、马现锋、史亚辉、李超在尉氏县地情研究中心对碑文解读


附;张载简介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祖籍大梁(今尉氏县洧川镇张庄村人)。张载十五岁时,父亲张迪病逝于知州任上。张载和弟弟张戬与母亲一道离开涪陵,送张迪灵柩回洧川张庄故里安葬。在行至陕西眉县横渠镇时,因路资不足和前方战乱而留住大振村,并将父亲就地埋葬。之后,张载除两次被召晋、三历外仕外,都侨居横渠或求学、或著书、或讲学,故号“横渠”,世称“横渠先生”。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张载虽终身清贫,但著述丰富,主要有《崇文集》《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其创立的思想学说即“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并称宋代四大学派;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五人,被尊为“北宋五子”。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张载去世后,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成为读书人的座右铭。为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精神遗产,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光绪十七年张载墓碑文

这块墓碑高1.86米,宽0.685.米,厚度0. 17 米,碑文内容为:

第一行:张生协壎,邑庠生,笃实人也。昨携家藏卷轴碑序示余,余询其囗囗囗

第二行:先儒张子立墓志,余甚骇之。窃谓,张子居凤翔眉州之横渠镇,世号横

第三行:渠先生,考诸史册亦云归葬眉州,此处安得有墓?及展开卷轴,乃囗囗

第四行:洧川囗囗囗也,此地实为真冢,有古碑可证。囗系勇囗本县囗囗洧

第五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文公囗村囗之碑文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墓

第六行:堂协壎伯父岫云奉祀。俟有力再修之也。囗观典,诚善举也,有可见仁

第七行:人孝子用心矣!余不敏,赧为之序。

第八行:洧川县训导颜囗囗撰文

第九行:邑廪膳生员查贯月书丹

第十行:奉祀二十七世嫡孙率姪协壎敬立     石工:李连甲

第十一行:皇清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仲春上浣穀旦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来源:尉氏县志

尉氏事儿综合编辑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