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西南有条河叫贾鲁河。它有两条支流,一条发源于新密市白寨镇庙后村,另一条发源于白寨黑峪沟南河。这另一条支流,顺流而下,到白寨圣水峪有个涌泉,水质甘甜,出池门水就有一个流量,是郑州市用水的源泉之一。1959年白寨镇(当时叫白寨人民公社)在圣水峪池下修个水库,把池水储存起来,成一个人工湖,郑州吃水立刻紧张起来,河南省委于1960年春下令把此水库扒开,以解郑州用水之急。
自圣水峪池往西一公里拐弯处有个水潭长五十米,宽二十米,深五米,西南是悬崖绝壁。相传古时候有人见有条黑龙从潭中腾飞而起,因此人们叫它黑龙潭。巧的是,白寨高庙村龙潭组村民在1994年修村间公路时,放炮开石,挖去石穴,内有三条龙奇石。龙潭村以张庚申为首在恐龙化石旁边建了一所房子,把龙奇石保护起来,并立石碑为记。
1994年农历6月2日下午4时,龙潭村民修村间道路时,放炮开石,一声炮响,应声飞出三色烟雾,一色红,一色黄,一色青。等到炮声过后,烟雾散去,人们发现,靠西边墙根,放炮炸开的石头下面现出一个天然石穴。后经过挖掘清理,石穴里有三条龙奇石。一条绛红色龙较大,靠西墙头朝东南,尾向西北,四爪朝下,贴地而卧,中间是条黄色龙,个头稍小靠红龙并头而卧,东边是条小龙靠黄龙而卧。它们都是头朝东南、尾向西北而卧,头部和身体保持直线条,只有尾部偏向西北,龙石之间的距离有半米左右。整个龙石洞穴长六米,宽四米半,高三米。
后经有关人员对三条龙石的测量结果分别是:
1、绛红色龙,也叫一号龙为四肢爬行动物,主要部位有头部、胫部,身部、尾部和四肢。
⑴、头部呈铁钳形,嘴分左右鄂,舌头在中间竖立着,左鄂长80公分,宽65公分,厚15公分;右鄂长75公分,宽65公分,厚15公分;舌头在两鄂中间竖立着,长30公分,宽22公分,厚6公分;右鄂前顶部有只眼球,直径8公分——7公分,竖立着,左鄂上眼球不明显;头部全长1米。
⑵、胫部长30公分,宽35公分,厚25公分。
⑶、身长。脖胫以下到后爪呈直线形长1.9米,宽42公分,厚26公分。
⑷、尾部。长1.1米,宽23公分——15公分——5公分,厚20公分——12公分——5公分,由前到后逐渐变细。
⑸、四爪。前边两只爪各长24公分,宽12公分,厚8公分;后边两只爪各长25公分,宽12公分,厚9公分。
全身长4.3米。
复原后的一号绛红色龙体长约8米,体宽约1.5米,体厚约1米,体重约10——15吨,头部特别发达,象食肉性爬行两栖动物。
2号黄色龙石。其体形和一号龙相似:
⑴、头部呈铁钳形,分左鄂、右鄂、舌头、眼球等部位。左鄂长60公分,宽12公分,厚32公分;右鄂长60公分,宽12公分,厚32公分,舌头在两鄂中间竖夹着,长26公分,宽8公分,厚19公分,眼球长在右鄂前顶端,直径7公分——5公分,左鄂上眼球不明显。头部总长80公分,宽45公分,厚32公分。
⑵、脖胫。长20公分,宽25公分,厚20公分。
⑶、身长。从脖胫到后爪长1.6米,宽30公分,厚20公分。
⑷、尾部。长80公分,宽28公分——15公分——5公分,厚18公分——10公分由前到后逐渐变细。
⑸、四只爪。前边两只爪各长20公分,宽14公分,厚5公分;后边两只爪各长22公分,宽14公分,厚10公分。
全身总长3.4米。
复原后的2号黄色龙身长约6米,体宽1.2米,体厚90公分。体重约8——10吨。头部特别发达,可能是食肉型两栖爬行动物。
3号青色龙石。分头部、胫部,身长、尾部和四肢。
⑴、头部呈铁钳形。分左鄂、右鄂、舌头、眼球等部位。左鄂长50公分,宽10公分,厚25公分;右鄂长50公分,宽12公分,厚25公分。舌头竖夹在两鄂中间,长25公分,宽8公分,厚20公分。左鄂上顶端有一眼球,直径6公分——5公分。头部全长65公分,宽54公分,厚25公分。
胫部长15公分,宽10公分,厚8公分。
身长。从脖胫到后爪长1.7米,宽12公分,厚8公分。
尾部。长1米,宽15——10——5公分,厚10——8——5公分,由前到后逐渐变细。
四只爪。前两只爪各长10公分,宽8公分,厚5公分,后两只爪各长13公分,宽6公分,厚3公分。
全身长3.5米。
复原后3号青色龙身长6.5米,体宽80公分,体厚60公分,体重约5吨。头部特别发达。但年岁稍轻,约在5岁——10岁之间。
白寨黑龙潭龙奇石,象是在七千万年前,恐龙灭绝时留下的,它们处在休眠状态,它们三个相似一个家族,红色大龙像是父亲,黄色二号龙像似母亲,活着年岁约30——45岁。3号青色恐龙像似它俩的儿子,岁数约5——10岁。白寨在1994年发现的龙石,晚于西峡的恐龙蛋,而早于绳池的恐龙故乡,是中原第一个发现龙形奇石的地方,它充分佐证了郑州地区中原大地是龙的故乡,中国是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