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名宦祠:新密县衙的人文画廊

名宦祠:新密县衙的人文画廊

关键词:新密县衙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新密县衙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xinm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18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新密县衙大堂右侧墙上,挂着密县历代县长一览表,这是为纪念历代知县而特意做的,记载着从东汉到清末的38位清官和一位贪官。
    这样的表格来自新密老城文庙旁的名宦祠。名宦祠是新密县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县衙共同构成了新密人文的一道别致风景。
    这个历代县长一览表,是当地文史专家王衍村先生根据县志记载和名宦祠碑记整理的。
    “秦并六国后,改置郡县,到汉高祖刘邦统一海内,始置密县,隶属河南郡。据不完全统计,从汉代卓茂任密县县令起,至清末民初有共令长、县尹、知县、知事等178人(包括回任的景纶等5人),入《密县志·循政志》38人,其中入密县名宦祠的仅有10人,他们为政清廉奉公守法,对国家对人民有特殊贡献,并有一定声望,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们死后,为祭祀他们而建的祠堂叫名宦祠,也叫贤良祠、贤侯祠。”王衍村先生说。
    新密人祭祀的官吏最早的是汉代的卓茂,他在“厚重河南”《“新密古城”系列之“古城印象”》里已有记载,可以说,卓茂就是新密古代县官的标杆,受历代新密县官的崇奉,为其建的庙宇在新密原县治大隗镇东葬衣冠处。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知县郑濂在新密老城东北隅重建“卓君庙”。另外还有索长官庙(老城西关菜园沟口和城内西北隅百子殿西)、李芝兰公生祠(老城西关“关岳庙”内和平陌“白龙王庙”内,现还有塑像)、超化河西“景贤祠”、祀容城孙奇逢等。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知县杨泰起在新密老城孔庙前移建“名宦祠”,合祀卓茂、索长官、明格公、杜君美、陈纲、李芝兰等;清道光年间,当地人又在老城西关的“关岳庙”内建“贤侯祠”,先后合祀知县景纶、杨炳、王麟定。
    这些政绩卓着、人品高洁的县令,成为新密县衙的人文高度。
    索长官断虎留下千年佳话
    在新密历代县官中,流传下来比较早的故事,除卓茂外,还有索长官。
    有关索长官断虎,是一个美丽而凄婉的故事。说是五代末期,密县遍地是茂密的森林和荆棘,狼虫虎豹等野兽很多,农畜、人等时有被害。县城南不远的村庄住着一户人家,儿子王小和母亲杨氏相依为命,终日以打柴为生。一天王小吃过早饭,扛着扁担绳索,拿着斧头,告别母亲,往山上打柴去了。不到半天,王小便砍了满满一担柴火准备回家。这时王小感到又饥又累,就想躺在石头上休息一会儿。他刚躺下,便听到林中一声吼叫,接着阵风骤起,树叶哗哗作响,王小感觉不对头,猛起身挑起柴火就走。忽见一只猛虎从林中直朝自己奔来,王小拿起砍柴的斧头与老虎搏斗。几番争执后,王小终因体力不支,被老虎吃掉了。
    此时,天已过午,王母杨氏不见儿子回来,非常着急,便到村头呼叫。眼看日已偏西,仍不见儿子的踪影,王氏来到山中,发现了儿子的白骨。
    王小家境贫寒,早年丧父,母亲已过古稀,无兄弟姐妹,独自一人养活老母,虽然生活贫穷,可也悠闲自在。这下王小被老虎吃了,撇下年迈的母亲孤苦一人。杨氏一夜没睡,她在想如何为儿子申冤。人说索长官爱民如子,清如水,明如镜,杨氏决定到县衙告状。第二天一早,她带上儿子的尸骨,到县衙告状去了。这天,杨氏冒着刺骨的寒风,踉踉跄跄来到县衙门口,击鼓喊冤。索长官听到有人击鼓喊冤,便立即升堂。长官问:“堂下跪何人?”杨氏答:“城南五里杨氏。”“你有何冤?”杨氏答:“昨日我儿王小外出打柴,不幸被恶虎吃掉,留下我年迈之人,无依无靠,无法度日,望索大人捉拿恶虎,为我儿申冤,为民除害。”说罢,杨氏将儿子的尸骨呈于堂上,号啕大哭。
    实际上,故事到这里,基本是让人相信的,很可能是历史真实,作为平民百姓,以这种方式发泄自己的心情,为儿子求得一个公平,在情在理,但接下来便多了些传奇色彩。索长官看到的王小骨架,大吃一惊,状告老虎的案件还是第一次遇到,该咋办呢?如不管,杨氏的冤情咋平?思索片刻,他忽然想起,百兽归山神管,何不求山神相助?于是,命衙役速去东南岗山神庙与山神商量,将犯虎缉拿归案,并说山神如不肯答应,将铲平庙宇与神位。
    结果是,衙役征得了山神同意,把虎捉拿归案。故事发展到此,索长官将老虎打死,为杨氏报了仇,那也算不得稀奇。故事的后半部分颇具人情味儿,捉拿到老虎后,索长官征得杨氏同意后,判老虎扶养杨氏。
    但作为颇有民本思想的县官,索长官事事都从百姓方面着想,他考虑到老虎是人皆惧怕的百兽之王,与百姓同住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另找了一处僻静的地方,也就是现在新密西关菜园沟口东岭土岩上的一个窑洞,让老虎在此养活王母。此后,老虎每天衔一小兽让王母吃,时间长了,王母将老虎当亲儿子看待,老虎经常卧在王母跟前戏耍,晚上为王母守门,相互之间非常和谐融洽。
    直到王母死后,老虎才悲伤地离境。人们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将那个窑洞称为老虎养娘垌,称湾子河审虎处为断虎岩,湾子河也因此而出名。索长官死后,就埋在老虎养娘垌对面的土岭上。现有坟址高约5米、宽约5米、长约10米,墓前有清嘉庆十七年知县景纶为索长官立的石碑,石碑现存于湾子河村龙王庙内,坟上只剩碑座。碑文如下:
    余以辛未秋始来治密,阅县志西南三里许,有五代索长官墓,越明年展拜其地,墓旁卧残碑剂苔洗藓,俨然当年献虎像,断仆久矣,雨淋日炙,樵牧磨磷是虞乃议移于城内西北隅之长官祠,俾工龛植而嵌于壁,焉第碑徙而墓无志,则后莫辨认爱就其址树石表之,若长官事躜具载志乘兹不录也,因作七律一章以继感。
    新密人民为永久纪念爱民如子的索县令,为其建祠庙,并请入名宦祠,荣享祀典。
    据《密县志·山水志》记载:索长官死后,葬于老城西南菜园沟口,即投牒处,古碑有遗像,清嘉庆十九年,知县景纶移嵌城内西北隅(百子殿西)长官祠中,并作《移索长官墓碑序》。另据《密县志·建置志》记载:索长官庙有二处,一个在县西北隅,宋景二年(公元1035年)建,有梁佐庙碑;另一个在菜园沟河上,名“断虎祠”,相传为虎衔牒处。
    有关这个典故,明嘉靖进士、上海人潘思有诗云:
    绝代循良迹,于今尚见之。
    人间怀旧德,山侧拥新祠。
    白石悬萝带,清风净竹枝。
    幽禽时一语,助我夜来思。
    清进士、嘉庆年间两任密县知县景纶在任时拜索长官墓,并写七言律诗以寄感:
    …………
    图画幸传慈惠貌,威仪常现宰官身。
    我来拂拭苍苔裳,凭吊当年虎尽驯。
    芝兰留香名宦构成新密的人文丰碑
    在名宦祠中,受祀奉的其实不多,他们代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明格公是元族人,按县志载,他于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起任密县达鲁花赤尹,也就是县尹。他在任期间,劝农兴学,岁旱虔祷,大雨立沛,蝗虫自北来,带领百姓扑打,民勒碑记其事。清嘉庆三年,知县杨泰起建“名宦祠”,将明格公入祠,荣享祀典。
    杜君美是河北赵州人,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任密县县尹,年七十岁,相貌壮观,精力不衰,谨愿勤练,以善化民,三年如一日,士民德之。清嘉庆三年,入“名宦祠”荣享祀典。
    陈纲是山西沁源人,明正德年间举人,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任密县知县,他在位期间,坚强正直,公正廉洁,百姓称之“处事如神”,因此,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清嘉庆三年,入“名宦祠”荣享祀典。
    朱敏汀,山西太原人,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任密县知县。时值蝗虫灾害,土地荒芜,粮食歉收,次年灾害更为严重,出现了人相食的现象。朱公痛哭流涕,绘制“流民图”奏之朝廷,思宗帝朱由检,特为密县“蠲免正赋”,民困得解。
    崇祯十四年春,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由汴至密,从城东北隅,攻陷密城,朱敏汀及妻张氏、一女、一孙等俱死。后朱敏汀入“名宦祠”荣享祀典。
    李芝兰和景纶是新密历史上颇有政绩也颇具影响的官宦。
    李芝兰,字毓秀,奉天(今沈阳)铁岭人,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任密县知县。
    李芝兰到密县时,正值明末清初,兵燹初定,百废待兴,由于战争、灾荒等原因,人烟稀少,群狼结伴入城吃人。其时,自然灾荒频仍,顺治五年阴雨连绵两个月,次年夏,天大旱,民尽流亡,田赋不充,加之前任官吏虚报土地百余顷,李芝兰念民大困,劝课三年,以足前报之虚。
    当时,官署、祠庙荡为瓦砾,集镇空虚,商旅不行。李芝兰多方招集,入城人才有五百余家,便在大隗、牛店两地,助民造房,招商贸易,复通城乡,渐有起色。
    由于战争和灾荒,全县白骨露野,哀声夜号,民间惊扰,李芝兰遂置地凿二十冢,使每保各占其一,捐俸募工,掩埋尸体,设坛祈祷,冤号顿息,不受骚扰,人民安定。
    李芝兰在密县时,还大胆改革明朝旧制,废除农民承担的苛捐杂税。在老城法海寺后,捐俸置买地基二亩,创立社学,建书舍九间,聘请社学老师授课,凡邻近子弟,年12岁以上、20岁以下有志学文者皆可入学,入学者免差役,又在县西南置田50亩,牛二头,招佃收租,补贴社学老师生活。
    密县旧志,始修于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后于万历、崇祯年间相继续修,都毁于兵火。李芝兰在任时,同邑举人韩继文征文考献,广为搜罗,于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完成《密县志》共八卷,现仅存残本,藏于北京图书馆。
    随后,李芝兰升任山东登州通判,离任前,全县人口已达4万余人。清康熙时入山东登州府名宦祠,清嘉庆三年入“名宦祠”荣享祀典。
    景纶是清嘉庆十四年进士,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任密县知县。
    景公刚正廉明,遇事果断,在密县任职时,自然灾害连年不断,特别是嘉庆十八年春,大风刮得白天如夜,夏大旱,秋大雨,庄稼不收,人吃人,十二月地震,房屋倒塌严重;十九年春,大雪,路上饿死人很多,瘟疫流行;二十年夏天,大雨下个不停,人多患疟疾,后霍乱流行,病后一二日即死,县城更为严重。景公在多灾多难面前,一方面请示上级免除或缓交钱粮,一方面筹集巨款,在城乡均设粥场,救活很多贫苦百姓。同时在县东施茶庵地十亩,要求各保俱施义冢,收埋无主尸骸,深得黎民称颂。
    黄河马营口决河,上司下文督促密县出料助工,他以密县不产料具文,再三申详,后物料之役,遂永远豁免。
    景公卒后,密县人在老城西门外关岳庙内建邑贤侯祠,合祀知县景纶、杨炳、王麟定。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371-86579996 15237107226 传真:0371-86579996 邮箱:liding#xinmizx.com
地址:新密市青屏大街 邮编:452370
Copyright © 2004-2024 新密鼎王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